琳玲港货:世界级大师,教你避开雷区、安全护肤|褒曼医生|基础颜究
原创:三亩 基础颜究
小时候,读书驳杂不精。笔记、年谱、志怪、传奇,拿来就看,看完就扔,全没章法。
初中时有天在廊下拿着一本书,那天有微微的风,阳光正好。树影舒朗斑驳,摇曳生姿。
学校有个老先生,快退休了。慢慢走过来,说:“你应该去看看《隋书·经籍志》和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之类的东西,这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,不成体系。”
当时年纪小,没听进去。等到年岁渐长,琢磨出老师的道理,却又事繁时仄,没有时间再系统读书了。
虽然遗憾自己没有读成个文科生,但这也教会了我一个道理:建立体系的成为高手,硬记知识的变成庸才。
在皮肤护理知识体系上,我也一直在寻找。
读完到褒曼医生(Leslie Baumann, M.D.)的The Skin Type Solution时,我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——分类处理的原则落实到皮肤护理上,不但简洁有效,而且一通百通。
皮肤的分类
褒曼医生把皮肤的特点用四个参数来设定:
干性/油性
敏感/耐受
色沉/非色沉
皱纹/紧致
排列组合,就产生了十六种不同的皮肤特性,比如“油性、敏感、色沉、紧致”或者“干性、耐受、非色沉、皱纹”。
而每一个小的分类中,褒曼医生都给出了解决方案。
听起来很平常?的确不复杂,但是却非常有帮助。
我有一个朋友,理工科女生,有一段时间痘痘发得非常厉害,因为自己是油皮,就一直用猛药(硫磺皂)来处理。
但是做了褒曼医生的测试之后,她发现自己是“油敏色紧”型的皮肤——虽然是油皮,但是完全不能承受野蛮的方法——之前硫磺洗脸,注定会满脸痘印。
合理使用产品,改变生活习惯,这个姑娘不但战胜了痘痘,痘印也在逐渐消退中。
相信我,这个分类方法真的很好用。
虽然褒曼医生的方法很好用,但是有一些概念需要特别澄清一下。
褒曼医生把有“寻常痤疮”“玫瑰痤疮”的皮肤,有“免疫系统问题”“神经系统问题”以及“屏障功能问题”的皮肤,都统统放到了“敏感”这一个词下面。
所以,如果我们在褒曼医生的理论框架下讨论“敏感”这个词,我们实际上在说“不稳定”的皮肤,而不是一般我们说的狭义的“敏感”。
这只是一个词汇的使用问题,我以后在提到“敏感”时,会特别强调这是“褒曼医生理论框架下的敏感”,而不是一般我们说的“皮肤敏感”的那个敏感。
褒曼医生的“色沉/非色沉”这个维度,很多地方翻译成“色素/非色素”,我认为这不是特别妥当,因为容易引起误会。
黑人不见得就是“色沉”皮肤,白人不见得就一定是“非色沉”皮肤——“色沉”这个概念,是在一定外界刺激或者体内激素影响下,皮肤色素沉着的趋势,而不是肤色原本的深浅。
其他概念都很直白。
但是这本书还是有一点难度的,下面是我的一点笔记,供大家读书的时候参考(建议有兴趣护肤的同学买一本,放在手边翻一翻,非常有帮助)。
干性/油性
干性/油性这一组性质,基本上是天生的,但也受到外界一定的影响。
干性皮肤:
偏干性的皮肤,由于油脂分泌较少,需要从外界获得一些额外的保护(补充一些油脂)。
有了合适的产品选择,干性皮肤是比较好打理的。
用@薄荷酱小Q的说法,干性皮肤“补充大于疏通”(不是不疏通,是补充为主)。
对于干性肌肤来说,神经酰胺类(或者类神经酰胺类),天然保湿因子类(包含“糖类同分异构体”),红没药醇,甘草酸二钾(还有其他“甘草”家族成员)、天然来源的油脂(含不饱和脂肪酸酯),都是不错的有效成分。
油性皮肤:
偏油性的皮肤,由于油脂分泌量大,而且这些油脂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,产生一些刺激皮肤炎症的物质,因此“疏通大于补充”(不是不补充,是疏通为主)。
对于油性肌肤来说,维A醇和水杨酸这样的促进皮肤新陈代谢的活性物,以及能够帮助油脂抗氧化的维生素C衍生物(比如VCIP)和VE,都是不错的选择。
当然,类似于维生素C和霍霍巴油这样的产品,对油皮和干皮都有效果。
敏感/耐受
刚才我们已经澄清了“敏感”的概念,在褒曼医生理论体系下的敏感,范围特别大。
1. “寻常痤疮”,也就是所谓“痘痘”,被定义为一种“敏感”原因。
2. “玫瑰痤疮”,也被定义成一种“敏感”(可怕的毁容式皮肤病,千万别掉以轻心)。
3. 由于过度皮肤护理造成的屏障功能损伤,进而形成的“敏感”问题。
4. 由于神经末梢过于敏感,即使屏障没有受损,皮肤也会觉得刺痛和发热,也被褒曼医生视为“敏感”。
5. 免疫系统的问题,接触到某些物质后,全身或者局部皮肤都出现症状,一般我们称为“过敏”,褒曼医生也归入“敏感”类型。
对于“敏感”皮肤,褒曼医生的建议:
不要让“敏感”的皮肤接触到强烈刺激,包括物理摩擦(比如化妆棉的二次清洁)、化学侵害(酒精丙酮这些)、强烈的温度湿度变化(不要先热水后冷水,也不要去洗桑拿)。
一个严重的例子是褒曼医生的一个亚裔病人,是个厨师,黄褐斑非常严重。
最后褒曼医生让他选择:继续从事厨房里的工作,还是远离黄褐斑。这个厨师选择了更好的皮肤,褒曼医生说她到现在还在怀念他做的香茅鸡。
仅仅是厨房里的湿热,就可以诱发敏感皮的黄褐斑。
色沉和皱纹
如果把“干/油”和“敏/耐”这两个指标,视作外界影响的短期结果(当然,还有遗传的体质因素),那么,持续的“干燥”或“油腻”,如果不能得到缓解,造成频繁的“敏感”问题,就会形成两个长期的结果:
色沉和皱纹。
我读这褒曼医生本书,一个很大的思想变化,是那些既色沉又有皱纹风险的人,可能得比单单色沉或者仅仅有皱纹风险的人,打理皮肤还要相对更容易。
我怎么看出来的?
对于比较“敏感”的人来说,如果她既有色沉风险,又有皱纹风险(姑且称为“色素”部分和“皱纹”部分),在褒曼医生的推荐产品中,甚至会出现果酸——要知道这可算得上猛药了。
但是如果这个患者是紧致型的皮肤(没有皱纹风险),又非常容易色沉,褒曼医生就会异常谨慎——让这个用户远离果酸,因为果酸的使用可能导致大量色斑。
具体原因褒曼医生没有详说,我的推测是:
即色沉又皱纹型的皮肤,有“色素”和“皱纹”两个“人”共同承担果酸的刺激,分享收益,共担风险;
而色沉没皱纹的肤质,只有“色素”单独承担后果,稍有不慎,大量色斑就会迅速出现。
所以,如果是“敏感”型皮肤,同时又只是“色沉”或者只是“皱纹”(也就是“敏感”+“色沉”+“紧致”,或者“敏感”+“非色沉”+“皱纹”),那么在选择护肤品的时候,一定要温和安全为上。
小结
这篇文章不是完整的褒曼医生理论体系总结,只是我读她的书的一点心得。
推荐大家买一本放在手边,时常看看,总是有新的收获。
叔说:
苏轼读历史,有“八面受敌”法。
比方说,第一遍只读政治,第二遍只读兵法,第三遍只读官制……
读完八遍,这本书就算读完了,整理好笔记,放到一边。
欢迎大家到公号【基础颜究】后台留言,与我们积极互动。